《云笈七签》 卷三十四 杂修摄部三
作者:张君房
◎太清导引养生经凡十二事 赤松子者,神农时雨师,能随风上下,至高辛氏时犹存。导引术云:导引除百病,延年益寿。
朝起布席东向为之,息极乃止。不能息极,五通止。此自当日日习之,久久知益。
常以两手叉头上,挽至地,五噏五息,止胀气。 又侧卧,左肘肘地,极,掩左手脑,复以右手肘肘地,极,掩右手脑,五息止,引筋骨。
以两手据右膝上,至腰胯,起头,五息止,引腰气。右手据腰左膝、右手极上引,复以左手据腰右膝,左手极上引,皆五息止,引心腹气。
左手据腰,右手极上引,复以右手据腰,左手极上引,五息止,引腹中气。 叉手胸胁前,左右摇头不息,自极止,引面耳,邪气不复得入。
两手支腰下,左右自摇,自极止,通血脉。
两手相叉,极左右,引肩中气。
两手相叉,反于头上,左右自调,引肺、肝中气。
两手叉胸前,左右极,引除皮肤中烦气。
两手相叉,左右举肩,引皮肤气。
正立,左右摇两褷,引脚气。
◎宁先生导引养生法跂蟆龟鳖等气法附
宁先生者,黄帝时人也。为陶正,能积火自烧,而随烟上下,衣裳不灼。
先生曰:夫欲导引行气,以除百病,令年不老者,常心念一,以还丹田。夫生人者丹,救人者还。全则延年,丹去尸存乃夭。所以导引者,令人肢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,正气存处。有能精诚勤习理行之,动作言语之间,昼夜行之,骨节坚强,以愈百病。若卒得中风,病固,釐籥不随,耳聋不闻,头眩癫疾,咳逆上气,腰脊苦痛,皆可按图视像,于其疾所在,行气导引,以意排除去之。行气者则可补于中,导引者则可治于四肢,自然之道。但能勤行,与天地相保。
鲜发东向,握固不息一通,举手左右导引,手掩两耳,令发黑不白。
东向坐,不息再通,以两手中指口唾之,二七相摩,拭目,令人目明。
东向坐,不息三通,手捻鼻两孔,治鼻宿息肉,愈。
东向坐,不息四通,琢齿无数;伏前侧坐,不息六通,愈耳聋目眩。还坐,不息七通,愈胸中痛咳。 抱两膝,自企于地,不息八通,愈胸以上至头耳目咽鼻疾。
去枕,握固不息,企于地,不息九通,东首,令人气,上下通彻。鼻内气,愈羸弱,不能从阴阳法,大阴雾勿行之。
◎虾蟆行气法
正坐,自动摇臂,不息十二通,愈劳及水气。 左右侧卧,不息十二通,治痰饮不消。右有饮病,右侧卧;左有饮病,左侧卧。有不消者,以气排之。日初出、日中、日入时,向日正立,不息九通,仰头吸日精光,九咽之,益精百倍。若入火,垂两臂,不息,即不伤。 又法,面南方蹲踞,以两手从膝中入,掌、足五指令内曲,利腰尻完,治淋遗溺愈。
箕踞,交两脚,手内并脚中,又叉两手,极引之,愈寐中精气不泄矣。两手交义顺下,自极,致肺气,治暴气咳。
举右手,展左手,坐,以右脚上掩左脚,愈尻完痛。
举手交颈上,相握自极,治胁下痛。
舒左手,以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,自极;舒右手,以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,自极,皆治骨节酸疼。
掩两脚,两手指著足五指上,愈腰折不能低。若血久瘀,为之愈佳。竖足五指,愈腰胸痛,不能反顾颈痛。
以右手从头上来下,又挽下手,愈颈不能反顾视。
坐地,掩左手,以右手指搭肩挽之,倾侧,愈腰膝及小便不通。 ◎龟鳖等气法
龟鳖行气,以衣覆口鼻,不息九通,正卧,微微鼻出内气,愈塞不通。反两手据膝上,仰头像鳖取气,致元气至丹田,治腰脊不知痛。手大拇指急捻鼻孔,不息,即气上行,致泥丸脑中,令阴阳从,数至不倦。以左手急捉发,右手还项中,所谓血脉气各流其根,闭巨阳之气,使阴不溢,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。
正坐,以两手交背后,名曰带缚,愈不能大便,利腹,愈虚赢。
坐地,以两手交叉,又其下,愈阴满。
以两手捉绳,辘轳倒悬,令脚反在其上,愈头眩风癫。
以两手牵,反著背上,挽绳自悬中,愈不专精,食不得下。
以一手上牵绳,下手自持脚,愈尻久痔。
坐地,直舒两脚,以两手叉挽两足,自极,愈肠不能受食,吐逆。
东向坐,仰头,不息,五息五通,以舌撩口中沫满二七,咽,愈口干苦。
雁行气,低头,倚臂,不息十二通,以意排留饮宿食,从下部出,息愈。
龙行气,低头下视,不息十二通,愈风疥恶疮热,不能入咽。可候病者以向阳明仰卧,以手摩腹至足,以手持引足,低臂十二,不息十二通,愈脚足温痹不任行,腰脊痛。
以两手著项相叉,治毒不愈,腹中大气即吐之。
◎噏月精法 噏月精,凡月初出时、月中时、月入时,向月正立,不息八通,仰头噏月精八咽之,令阴气长,妇人噏之,阴精益盛,子道通。 凡入水,举两手臂,不息,没。 面向北方,箕踞,以手挽足五指,愈伏兔痿、尻筋急。 箕踞,以两手从曲脚入据地,曲脚加其手,举尻,其可用行气,愈淋沥乳痛。
举脚,交叉项,以两手据地,举尻,持任息极,交脚项上,愈腹中愁满,去三虫,利五脏。
蹲踞,以两手举足蹲极横,治气冲、肿痛、寒疾。
致肾气法:蹲踞,以两手举足五指,低头自极,则五脏气总至,治耳不闻、目不明,久为之,则令人发白复黑。
◎彭祖导引法凡十事
彭祖者,殷大夫,历夏至商,比年七百,常食桂得道。导引法云:导引除百病,延年益寿要术也。
凡十节,五十息;五通,二百五十息。欲为之,常于夜半至鸡鸣,平旦为之。禁饱食沐浴。
一、凡解衣被,卧,伸腰,瞑少时,五息止,引肾气,去痟渴,利阴阳。 二、挽两足指,五息止。引腹中气,去疝瘕,利九窍。 三、仰两足指,五息止。引腹脊痹、偏枯,令人耳聪。
四、两足相向,五息止。引心肺,去咳逆上气。 五、踵内相向,五息止。除五络之气,利肠胃,去邪气。
六、掩左胫,屈右膝内厌之,五息止。引肺气,去风虚,令人目明。
七、张脚两足指,五息止。令人不转筋。
八、仰卧,两手牵膝置心上,五息止。愈腰痛。
九、外转两足,十通止。治诸劳。 十、解发东向坐,握固,不息一通,举手左右导引,以手掩两耳,以指掐两脉边五通,令人目明、发黑不白,治头风。 ◎王子乔导引法凡三十四事
王子乔八神导引法,延年益寿除百病。导引法曰:枕当高四寸,足相去各五寸半,去身各三寸。解衣披发,正偃卧,勿有所念,定意,乃以鼻徐内气,以口出之,各致其藏所,竟而复始。欲休,先极之而止。勿强长息,久习乃自长矣。气之往来,勿令耳闻,鼻无知。微而专之,长遂推之,伏兔股胻,以省为贵。若存若亡,为之百动,腹鸣气,有外声,足则温,成功之士何疾而已。喉咙如白银环一,十重,系膺,下去得肺。肺色白泽,前两叶高,后两叶卑。心系其下,上大下锐,大率赤如茄华未拆,倒悬著肺下也。肝又系其下,色正青,如凫翁头也,六叶抱胃,前两叶高,后四叶卑。胆系其下,如绿绨囊。脾在中央,亦抱胃,正黄如金铄也。肾如两伏鼠,挟脊,直齐肘而居,欲得其居高也,其色正黑,肥肪络之,白黑昭然。胃如素囊,念其屈折右曲,无污秽之患。肝藏魂肺藏魄,心藏神,脾藏意,肾藏志,此名曰神舍。神舍修则百脉调,邪病无所居矣。小肠者,长九尺,法九州。一云九土。小肠者长二丈四尺。 诸欲导引,虚者闭目,实者开目,以所苦行气不用,第七息止,徐徐往来,度二百步所,却坐,小咽气五六。不差复如法引,以愈为效。诸有所苦,正偃卧,被发如法,徐以口内气填腹,自极,息欲绝,徐以鼻出气数十所。虚者补之,实者泻之。闭口温气,咽之三十过,候腹中转鸣乃止。往来二百步,不愈复为之。病在喉中、胸中者,枕高七寸;病在心下者,枕高四寸;病在脐下者,去枕。以口出气,鼻内气者,名曰补,闭口温炁咽之者,名曰泻。闭气治诸病法,欲引头病者,仰头;欲引腰脚病者,仰足十指;欲引胸中病,者挽足十指;引臂病者,掩臂;欲去腹中寒热诸所不快,若中寒身热,皆闭气张腹,欲息者,徐以鼻息,已复为,至愈乃止。 一、平坐,生腰脚,两臂覆手据地,口徐吐气,以鼻内之,除胸中、肺中痛,咽气令温,闭目也。
二、端坐,生腰,以鼻内气,闭之,自前后摇头各三十。除头虚空耗。转地,闭目摇之。
三、左胁侧卧,以口吐气,以鼻内之。除积聚、心下不便。
四、端坐,生腰,徐以鼻内炁,以右手持鼻。除目昏、泪若出,去鼻中息肉,耳聋亦除。伤寒头痛洗洗,皆当以汗出为度。
五、正偃卧,以口徐出气,以鼻内之,除里急。饱食后小咽,咽气数十令温。若气寒者,使人干呕腹痛,从鼻内气七十咽,即大填腹内。
六、右胁侧卧,以鼻内气,以口小吐气数十,两手相摩热以摩腹,令其气下出之,除胁皮肤痛。七息止。
七、端坐,生腰,直上展两臂,仰两手掌,以鼻内气,闭之自极,七息,名曰蜀王台。除胁下积聚。
八、覆卧,去枕,立两足,以鼻内气四四所,复以鼻出之,极,令微气入鼻中,勿令鼻知。除身中热背痛。
九、端坐,生腰,举左手,仰其掌,却右手,除两臂背痛结气。
十、端坐,两手相叉,抱膝,闭气,鼓腹二七或三七,气满即吐,候气皆通畅,行之十年,老有少容。
十一、端坐,生腰,左右倾侧,闭目,以鼻内气,除头风,自极,七息止。
十二、若腹中满,饮食饱,坐,生腰,以鼻内气数十,以便为故,不便复为之,有寒气,腹中不安,亦行之。 十三、端坐,使两手如张弓满射。可治四肢烦闷、背急,每日或时为之佳。
十四、端坐,生腰,举右手,仰掌,以左手承左胁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胃寒食不变,则愈。
十五、端坐,生腰,举左手,仰掌,以右手承右胁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瘀血、结气等。
十六、两手却据,仰头,自以鼻内气,因而咽之数十。除热、身中伤死肌肉等。
十七、正偃卧,端展足臂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,摇足三十而止,除胸足中寒、周身痹、厥逆、嗽。
十八、偃卧,屈膝,令两膝头内向相对,手翻两足,生腰,以鼻内气,自极七息,除痹疼、热痛、两褷不随。 十九、觉身体昏沈不通畅,即导引。两手抱头,宛转上下,名为开胁。
二十、踞伸右脚,两手抱左膝头,生腰,以鼻内气自极,七息。除难屈伸拜起,褷中痛。一本云,除风目晦耳聋。
二十一、踞伸左足,两手抱右膝生腰,以鼻内气自极七息,展左足著外,除难屈伸拜起褷中疼。
二十二、正偃卧,直两足,两手捻胞所在,令赤如油囊里丹,除阴下湿,小便难颓,小腹重,不便。腹中热,但口出气,鼻内之,数十,不须小咽气。即腹中不热者,七息已,温气,咽之十所。
二十三、踞,两手抱两膝头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腰痹、背疼。
二十四、覆卧,傍视两踵,生腰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脚中弦痛、转筋、脚酸疼。
二十五段阙。
二十六、偃卧,展两褷两手两踵相向,亦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死肌不仁足褷寒。
二十七、偃卧,展两手,两褷、左膀一本作停字两足踵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胃中食若呕。 二十八、踞,生腰,以两手引两踵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,布两膝头,除痹,呕逆。
二十九、偃卧,展两脚,两手,仰足指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腹中弦急切痛。
三十、偃卧,左足踵拘右足拇指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厥疾。人脚错踵,不拘拇指,依文用之。
三十一、偃卧,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周身痹。
三十二、病在左,端坐,生腰,右视目,以鼻徐内气,极而吐之,数十一止,所闭目,目上入。 三十三、病在心下若积聚,端坐,生腰,向日仰头,徐以鼻内气,因而咽之,三十所而止,开目作。 三十四、病在右,端坐,生腰,右视目,以鼻徐内气而咽之,数十止。
◎导引杂说
《文选·江赋》云:噏翠霞。此谓导引服气,稍与枕中相类,俱用之。两手相捉,细捩,如洗手法。两手相叉,翻覆向胸前,如挽三石弓力,左右同。两手相重,共按髀,徐徐捩身,以返捶背上十度,作拳向后筑十度,大坐偏倚,如排山,如托千斤石,上下数度。两手抱头,宛转褷上。两手据地,缩身曲脊三度。两手相叉,以脚蹋中立地,反拗三举,起立,以脚前后踏空,大坐,伸脚,以手勾脚指。
右导引之法,深能益人延年,与调气相须,令血脉通,除百病,宜好将息,勿令至大汗,能通伏气,行之甚佳。
又导引法在枕中卷,与此导引消息,并宜相参作之,大佳。
诸服气要法并忌触杂录,如能服之,便成真人。忌阴寒雨雾热等邪气,不可辄服也。危执闭破除此等日,亦不可服。
凡日午已后,夜半已前,名为死气,不可服也。唯酉时气可服,为日近明净,不为死气,加可服耳。
凡服气,取子午卯酉时服是也。如冬月子时,气不可服也,为寒;如夏月午时,气不可服,为热。仍须以意消息,大略若是。如腹中大冷,取近日气及日午气是。如腹中大热,服夜半气及平旦气。如冬寒,即于一小净室中生炭火暖之,服即腹中和,如夏极热时,取月中气服,即凉大冷。
每欲服气,常取体中安隐,消息得所。如安隐时,不住消息耳。消息住,先舒手展足,按捺支节,举脚跟向上,左右展足,长出气三两度,心念病处,随气出,病遂尽矣。如服气之时胸中闷,微微细吐之,闷定则掩口,勿尽,尽则复吸入,凡服气,入及出吐,皆须微微,吹绵不动,是其常候也。如入气太急,勿令自耳闻,则惊五神,招其损也。如出气太急,令自耳闻,亦然。如后腹内热及时节热,出入气太急,转转增热则盛也。如服冷及时寒,出入太急,令自耳闻,亦增冷甚也。
初入气之时,善将息,以饱为度。若饱后,即左右拓,更开托,左右捩及蹴空各三度,然后咳嗽耳。拔发,摩面,转腰,令四肢节、皮肉、骨髓、头面贯彻,腹中即空。如前服之取饱,更不须动作耳,自然安泰也。
◎神炁养形说
混元既分,天地得位。人与万物,各分一气而成形。动者禀乎天,静者法乎地。天地之间,最灵者人。能养人之形者,唯气与神。神者,妙万物而为言;气者,借冲虚以为用。至人之言,莫先乎气;至人之用,莫妙乎神。我先生得至人之道,见生死之机,常味于无味,用于无用,为于无为,事于无事。知神气可以留形,故守虚无以养神气;知窈冥可以致信,故入窈冥而观至精。则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!至人之不死,其犹谷神乎!先生曰:虚无之中,有物谓之神,窈冥之中,有物谓之气。气者,结虚无以成妙。故大洞真人曰:三月内视,注心一神,则灵光化生,缠绵五脏,其理明矣!且气者,神之母;神者,气之子。欲致其子,先修其母。若神不受味于气,则气无以通灵。子不求食于母,则母无以致和。《道经》曰:“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;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。”《东华玉书》云:“毋繁子长,流心安宁。”此皆谓修真之要言也。加以耳目者,神之户。《道经》曰:“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”《黄庭经》曰:“仙人道士非有神,积精所致和专仁。”正谓此也。后来学者,或纳四时五芽之气,或服引七宿二景之精,握固以象胎形,闭气以为胎息,殊乖真人之妙旨,盖是古来之末事。如此之徒,浊乱元气,尤损于形神。夫至人以心游于恬淡,饮漱于玄泉,胎息于无味,则神光内照,五气生灵,自然有紫烟上浮,玉彩交映。敬传先生之旨,化白为硃,积精成形,口衔灵芝,降于形中,是谓真仙之术,守中抱一,抱一勿失,与天地齐毕矣。
◎将摄保命篇 夫人禀二仪之气,成四大之形,愚智贵贱则别,好养贪生不异。贫迫者,力微而不达;富贵者,侮傲而难持;性愚者,未悟于全生;识智者,或先于名利;自非至真之士,何能保养生之理哉!其有轻薄之伦,亦有矫情膋俗,口诵其事,行已违之。设能行者,不喻晦朔,即希长寿,此亦难矣。是以达人知富贵之骄傲,故屈迹而下人;知名利之败身,故割情而去欲;知酒色之伤命,故量事而撙节;知喜怒之损性,故豁情以宽心;知思虑之销神,故损情而内守;知语烦之侵气,故闭口而忘言;知哀乐之损寿,故抑之而不有;知情欲之窃命,故忍之而不为。若加之寒温适时,起居有节,滋味无爽,调息有方,积气补于泥丸,魂魄守藏,和神保气,吐故纳新,嗜欲无以干其心,邪淫不能惑其性,此则持身之上品,安有不延年者哉!
朝起布席东向为之,息极乃止。不能息极,五通止。此自当日日习之,久久知益。
常以两手叉头上,挽至地,五噏五息,止胀气。 又侧卧,左肘肘地,极,掩左手脑,复以右手肘肘地,极,掩右手脑,五息止,引筋骨。
以两手据右膝上,至腰胯,起头,五息止,引腰气。右手据腰左膝、右手极上引,复以左手据腰右膝,左手极上引,皆五息止,引心腹气。
左手据腰,右手极上引,复以右手据腰,左手极上引,五息止,引腹中气。 叉手胸胁前,左右摇头不息,自极止,引面耳,邪气不复得入。
两手支腰下,左右自摇,自极止,通血脉。
两手相叉,极左右,引肩中气。
两手相叉,反于头上,左右自调,引肺、肝中气。
两手叉胸前,左右极,引除皮肤中烦气。
两手相叉,左右举肩,引皮肤气。
正立,左右摇两褷,引脚气。
◎宁先生导引养生法跂蟆龟鳖等气法附
宁先生者,黄帝时人也。为陶正,能积火自烧,而随烟上下,衣裳不灼。
先生曰:夫欲导引行气,以除百病,令年不老者,常心念一,以还丹田。夫生人者丹,救人者还。全则延年,丹去尸存乃夭。所以导引者,令人肢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,正气存处。有能精诚勤习理行之,动作言语之间,昼夜行之,骨节坚强,以愈百病。若卒得中风,病固,釐籥不随,耳聋不闻,头眩癫疾,咳逆上气,腰脊苦痛,皆可按图视像,于其疾所在,行气导引,以意排除去之。行气者则可补于中,导引者则可治于四肢,自然之道。但能勤行,与天地相保。
鲜发东向,握固不息一通,举手左右导引,手掩两耳,令发黑不白。
东向坐,不息再通,以两手中指口唾之,二七相摩,拭目,令人目明。
东向坐,不息三通,手捻鼻两孔,治鼻宿息肉,愈。
东向坐,不息四通,琢齿无数;伏前侧坐,不息六通,愈耳聋目眩。还坐,不息七通,愈胸中痛咳。 抱两膝,自企于地,不息八通,愈胸以上至头耳目咽鼻疾。
去枕,握固不息,企于地,不息九通,东首,令人气,上下通彻。鼻内气,愈羸弱,不能从阴阳法,大阴雾勿行之。
◎虾蟆行气法
正坐,自动摇臂,不息十二通,愈劳及水气。 左右侧卧,不息十二通,治痰饮不消。右有饮病,右侧卧;左有饮病,左侧卧。有不消者,以气排之。日初出、日中、日入时,向日正立,不息九通,仰头吸日精光,九咽之,益精百倍。若入火,垂两臂,不息,即不伤。 又法,面南方蹲踞,以两手从膝中入,掌、足五指令内曲,利腰尻完,治淋遗溺愈。
箕踞,交两脚,手内并脚中,又叉两手,极引之,愈寐中精气不泄矣。两手交义顺下,自极,致肺气,治暴气咳。
举右手,展左手,坐,以右脚上掩左脚,愈尻完痛。
举手交颈上,相握自极,治胁下痛。
舒左手,以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,自极;舒右手,以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,自极,皆治骨节酸疼。
掩两脚,两手指著足五指上,愈腰折不能低。若血久瘀,为之愈佳。竖足五指,愈腰胸痛,不能反顾颈痛。
以右手从头上来下,又挽下手,愈颈不能反顾视。
坐地,掩左手,以右手指搭肩挽之,倾侧,愈腰膝及小便不通。 ◎龟鳖等气法
龟鳖行气,以衣覆口鼻,不息九通,正卧,微微鼻出内气,愈塞不通。反两手据膝上,仰头像鳖取气,致元气至丹田,治腰脊不知痛。手大拇指急捻鼻孔,不息,即气上行,致泥丸脑中,令阴阳从,数至不倦。以左手急捉发,右手还项中,所谓血脉气各流其根,闭巨阳之气,使阴不溢,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。
正坐,以两手交背后,名曰带缚,愈不能大便,利腹,愈虚赢。
坐地,以两手交叉,又其下,愈阴满。
以两手捉绳,辘轳倒悬,令脚反在其上,愈头眩风癫。
以两手牵,反著背上,挽绳自悬中,愈不专精,食不得下。
以一手上牵绳,下手自持脚,愈尻久痔。
坐地,直舒两脚,以两手叉挽两足,自极,愈肠不能受食,吐逆。
东向坐,仰头,不息,五息五通,以舌撩口中沫满二七,咽,愈口干苦。
雁行气,低头,倚臂,不息十二通,以意排留饮宿食,从下部出,息愈。
龙行气,低头下视,不息十二通,愈风疥恶疮热,不能入咽。可候病者以向阳明仰卧,以手摩腹至足,以手持引足,低臂十二,不息十二通,愈脚足温痹不任行,腰脊痛。
以两手著项相叉,治毒不愈,腹中大气即吐之。
◎噏月精法 噏月精,凡月初出时、月中时、月入时,向月正立,不息八通,仰头噏月精八咽之,令阴气长,妇人噏之,阴精益盛,子道通。 凡入水,举两手臂,不息,没。 面向北方,箕踞,以手挽足五指,愈伏兔痿、尻筋急。 箕踞,以两手从曲脚入据地,曲脚加其手,举尻,其可用行气,愈淋沥乳痛。
举脚,交叉项,以两手据地,举尻,持任息极,交脚项上,愈腹中愁满,去三虫,利五脏。
蹲踞,以两手举足蹲极横,治气冲、肿痛、寒疾。
致肾气法:蹲踞,以两手举足五指,低头自极,则五脏气总至,治耳不闻、目不明,久为之,则令人发白复黑。
◎彭祖导引法凡十事
彭祖者,殷大夫,历夏至商,比年七百,常食桂得道。导引法云:导引除百病,延年益寿要术也。
凡十节,五十息;五通,二百五十息。欲为之,常于夜半至鸡鸣,平旦为之。禁饱食沐浴。
一、凡解衣被,卧,伸腰,瞑少时,五息止,引肾气,去痟渴,利阴阳。 二、挽两足指,五息止。引腹中气,去疝瘕,利九窍。 三、仰两足指,五息止。引腹脊痹、偏枯,令人耳聪。
四、两足相向,五息止。引心肺,去咳逆上气。 五、踵内相向,五息止。除五络之气,利肠胃,去邪气。
六、掩左胫,屈右膝内厌之,五息止。引肺气,去风虚,令人目明。
七、张脚两足指,五息止。令人不转筋。
八、仰卧,两手牵膝置心上,五息止。愈腰痛。
九、外转两足,十通止。治诸劳。 十、解发东向坐,握固,不息一通,举手左右导引,以手掩两耳,以指掐两脉边五通,令人目明、发黑不白,治头风。 ◎王子乔导引法凡三十四事
王子乔八神导引法,延年益寿除百病。导引法曰:枕当高四寸,足相去各五寸半,去身各三寸。解衣披发,正偃卧,勿有所念,定意,乃以鼻徐内气,以口出之,各致其藏所,竟而复始。欲休,先极之而止。勿强长息,久习乃自长矣。气之往来,勿令耳闻,鼻无知。微而专之,长遂推之,伏兔股胻,以省为贵。若存若亡,为之百动,腹鸣气,有外声,足则温,成功之士何疾而已。喉咙如白银环一,十重,系膺,下去得肺。肺色白泽,前两叶高,后两叶卑。心系其下,上大下锐,大率赤如茄华未拆,倒悬著肺下也。肝又系其下,色正青,如凫翁头也,六叶抱胃,前两叶高,后四叶卑。胆系其下,如绿绨囊。脾在中央,亦抱胃,正黄如金铄也。肾如两伏鼠,挟脊,直齐肘而居,欲得其居高也,其色正黑,肥肪络之,白黑昭然。胃如素囊,念其屈折右曲,无污秽之患。肝藏魂肺藏魄,心藏神,脾藏意,肾藏志,此名曰神舍。神舍修则百脉调,邪病无所居矣。小肠者,长九尺,法九州。一云九土。小肠者长二丈四尺。 诸欲导引,虚者闭目,实者开目,以所苦行气不用,第七息止,徐徐往来,度二百步所,却坐,小咽气五六。不差复如法引,以愈为效。诸有所苦,正偃卧,被发如法,徐以口内气填腹,自极,息欲绝,徐以鼻出气数十所。虚者补之,实者泻之。闭口温气,咽之三十过,候腹中转鸣乃止。往来二百步,不愈复为之。病在喉中、胸中者,枕高七寸;病在心下者,枕高四寸;病在脐下者,去枕。以口出气,鼻内气者,名曰补,闭口温炁咽之者,名曰泻。闭气治诸病法,欲引头病者,仰头;欲引腰脚病者,仰足十指;欲引胸中病,者挽足十指;引臂病者,掩臂;欲去腹中寒热诸所不快,若中寒身热,皆闭气张腹,欲息者,徐以鼻息,已复为,至愈乃止。 一、平坐,生腰脚,两臂覆手据地,口徐吐气,以鼻内之,除胸中、肺中痛,咽气令温,闭目也。
二、端坐,生腰,以鼻内气,闭之,自前后摇头各三十。除头虚空耗。转地,闭目摇之。
三、左胁侧卧,以口吐气,以鼻内之。除积聚、心下不便。
四、端坐,生腰,徐以鼻内炁,以右手持鼻。除目昏、泪若出,去鼻中息肉,耳聋亦除。伤寒头痛洗洗,皆当以汗出为度。
五、正偃卧,以口徐出气,以鼻内之,除里急。饱食后小咽,咽气数十令温。若气寒者,使人干呕腹痛,从鼻内气七十咽,即大填腹内。
六、右胁侧卧,以鼻内气,以口小吐气数十,两手相摩热以摩腹,令其气下出之,除胁皮肤痛。七息止。
七、端坐,生腰,直上展两臂,仰两手掌,以鼻内气,闭之自极,七息,名曰蜀王台。除胁下积聚。
八、覆卧,去枕,立两足,以鼻内气四四所,复以鼻出之,极,令微气入鼻中,勿令鼻知。除身中热背痛。
九、端坐,生腰,举左手,仰其掌,却右手,除两臂背痛结气。
十、端坐,两手相叉,抱膝,闭气,鼓腹二七或三七,气满即吐,候气皆通畅,行之十年,老有少容。
十一、端坐,生腰,左右倾侧,闭目,以鼻内气,除头风,自极,七息止。
十二、若腹中满,饮食饱,坐,生腰,以鼻内气数十,以便为故,不便复为之,有寒气,腹中不安,亦行之。 十三、端坐,使两手如张弓满射。可治四肢烦闷、背急,每日或时为之佳。
十四、端坐,生腰,举右手,仰掌,以左手承左胁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胃寒食不变,则愈。
十五、端坐,生腰,举左手,仰掌,以右手承右胁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瘀血、结气等。
十六、两手却据,仰头,自以鼻内气,因而咽之数十。除热、身中伤死肌肉等。
十七、正偃卧,端展足臂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,摇足三十而止,除胸足中寒、周身痹、厥逆、嗽。
十八、偃卧,屈膝,令两膝头内向相对,手翻两足,生腰,以鼻内气,自极七息,除痹疼、热痛、两褷不随。 十九、觉身体昏沈不通畅,即导引。两手抱头,宛转上下,名为开胁。
二十、踞伸右脚,两手抱左膝头,生腰,以鼻内气自极,七息。除难屈伸拜起,褷中痛。一本云,除风目晦耳聋。
二十一、踞伸左足,两手抱右膝生腰,以鼻内气自极七息,展左足著外,除难屈伸拜起褷中疼。
二十二、正偃卧,直两足,两手捻胞所在,令赤如油囊里丹,除阴下湿,小便难颓,小腹重,不便。腹中热,但口出气,鼻内之,数十,不须小咽气。即腹中不热者,七息已,温气,咽之十所。
二十三、踞,两手抱两膝头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腰痹、背疼。
二十四、覆卧,傍视两踵,生腰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脚中弦痛、转筋、脚酸疼。
二十五段阙。
二十六、偃卧,展两褷两手两踵相向,亦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死肌不仁足褷寒。
二十七、偃卧,展两手,两褷、左膀一本作停字两足踵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胃中食若呕。 二十八、踞,生腰,以两手引两踵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,布两膝头,除痹,呕逆。
二十九、偃卧,展两脚,两手,仰足指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腹中弦急切痛。
三十、偃卧,左足踵拘右足拇指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厥疾。人脚错踵,不拘拇指,依文用之。
三十一、偃卧,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,以鼻内气,自极,七息。除周身痹。
三十二、病在左,端坐,生腰,右视目,以鼻徐内气,极而吐之,数十一止,所闭目,目上入。 三十三、病在心下若积聚,端坐,生腰,向日仰头,徐以鼻内气,因而咽之,三十所而止,开目作。 三十四、病在右,端坐,生腰,右视目,以鼻徐内气而咽之,数十止。
◎导引杂说
《文选·江赋》云:噏翠霞。此谓导引服气,稍与枕中相类,俱用之。两手相捉,细捩,如洗手法。两手相叉,翻覆向胸前,如挽三石弓力,左右同。两手相重,共按髀,徐徐捩身,以返捶背上十度,作拳向后筑十度,大坐偏倚,如排山,如托千斤石,上下数度。两手抱头,宛转褷上。两手据地,缩身曲脊三度。两手相叉,以脚蹋中立地,反拗三举,起立,以脚前后踏空,大坐,伸脚,以手勾脚指。
右导引之法,深能益人延年,与调气相须,令血脉通,除百病,宜好将息,勿令至大汗,能通伏气,行之甚佳。
又导引法在枕中卷,与此导引消息,并宜相参作之,大佳。
诸服气要法并忌触杂录,如能服之,便成真人。忌阴寒雨雾热等邪气,不可辄服也。危执闭破除此等日,亦不可服。
凡日午已后,夜半已前,名为死气,不可服也。唯酉时气可服,为日近明净,不为死气,加可服耳。
凡服气,取子午卯酉时服是也。如冬月子时,气不可服也,为寒;如夏月午时,气不可服,为热。仍须以意消息,大略若是。如腹中大冷,取近日气及日午气是。如腹中大热,服夜半气及平旦气。如冬寒,即于一小净室中生炭火暖之,服即腹中和,如夏极热时,取月中气服,即凉大冷。
每欲服气,常取体中安隐,消息得所。如安隐时,不住消息耳。消息住,先舒手展足,按捺支节,举脚跟向上,左右展足,长出气三两度,心念病处,随气出,病遂尽矣。如服气之时胸中闷,微微细吐之,闷定则掩口,勿尽,尽则复吸入,凡服气,入及出吐,皆须微微,吹绵不动,是其常候也。如入气太急,勿令自耳闻,则惊五神,招其损也。如出气太急,令自耳闻,亦然。如后腹内热及时节热,出入气太急,转转增热则盛也。如服冷及时寒,出入太急,令自耳闻,亦增冷甚也。
初入气之时,善将息,以饱为度。若饱后,即左右拓,更开托,左右捩及蹴空各三度,然后咳嗽耳。拔发,摩面,转腰,令四肢节、皮肉、骨髓、头面贯彻,腹中即空。如前服之取饱,更不须动作耳,自然安泰也。
◎神炁养形说
混元既分,天地得位。人与万物,各分一气而成形。动者禀乎天,静者法乎地。天地之间,最灵者人。能养人之形者,唯气与神。神者,妙万物而为言;气者,借冲虚以为用。至人之言,莫先乎气;至人之用,莫妙乎神。我先生得至人之道,见生死之机,常味于无味,用于无用,为于无为,事于无事。知神气可以留形,故守虚无以养神气;知窈冥可以致信,故入窈冥而观至精。则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!至人之不死,其犹谷神乎!先生曰:虚无之中,有物谓之神,窈冥之中,有物谓之气。气者,结虚无以成妙。故大洞真人曰:三月内视,注心一神,则灵光化生,缠绵五脏,其理明矣!且气者,神之母;神者,气之子。欲致其子,先修其母。若神不受味于气,则气无以通灵。子不求食于母,则母无以致和。《道经》曰:“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;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。”《东华玉书》云:“毋繁子长,流心安宁。”此皆谓修真之要言也。加以耳目者,神之户。《道经》曰:“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”《黄庭经》曰:“仙人道士非有神,积精所致和专仁。”正谓此也。后来学者,或纳四时五芽之气,或服引七宿二景之精,握固以象胎形,闭气以为胎息,殊乖真人之妙旨,盖是古来之末事。如此之徒,浊乱元气,尤损于形神。夫至人以心游于恬淡,饮漱于玄泉,胎息于无味,则神光内照,五气生灵,自然有紫烟上浮,玉彩交映。敬传先生之旨,化白为硃,积精成形,口衔灵芝,降于形中,是谓真仙之术,守中抱一,抱一勿失,与天地齐毕矣。
◎将摄保命篇 夫人禀二仪之气,成四大之形,愚智贵贱则别,好养贪生不异。贫迫者,力微而不达;富贵者,侮傲而难持;性愚者,未悟于全生;识智者,或先于名利;自非至真之士,何能保养生之理哉!其有轻薄之伦,亦有矫情膋俗,口诵其事,行已违之。设能行者,不喻晦朔,即希长寿,此亦难矣。是以达人知富贵之骄傲,故屈迹而下人;知名利之败身,故割情而去欲;知酒色之伤命,故量事而撙节;知喜怒之损性,故豁情以宽心;知思虑之销神,故损情而内守;知语烦之侵气,故闭口而忘言;知哀乐之损寿,故抑之而不有;知情欲之窃命,故忍之而不为。若加之寒温适时,起居有节,滋味无爽,调息有方,积气补于泥丸,魂魄守藏,和神保气,吐故纳新,嗜欲无以干其心,邪淫不能惑其性,此则持身之上品,安有不延年者哉!